《健康养生》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我国体医融合的社区实践:典型模式、现实困境

 
来源:健康养生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编者按】据统计,我国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亚健康人群占总人群的70%左右,导致死亡的比例占总死亡人数的87%,如此庞大的人群单靠临床药物治疗和简单康复训练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美国运动医学会前主席、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詹姆斯·斯金纳曾说:“对于很多慢性病来说,合理运动就是最好的药物”。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完善全面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而社区作为体医融合建设工作的关键一环,既是体医融合的落脚点也是着力点。本期“新视角”栏目立足于“体医融合”热点问题,对我国社区体医融合实践情况、日本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服务存在的困境及日本如何经过不断改进形成的体医融合健康体系,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完善社区体医融合的路径和建议,从而促进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卫生服务模式,敬请关注!

专家点评:

体医融合是推进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其落脚点为医疗机构和社区,然而目前对于基层体医融合服务的实践经验总结较少。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与官方报道全面总结了我国社区目前开展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深入剖析了社区体医融合的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区深入推进体医融合的发展路径,对基层卫生机构开展体医融合服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如何优化社区公共健康治理模式和提升社区公共运动健康治理水平具有启示意义。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博士生导师 王雪强教授)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各种疾病以及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体力活动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威胁人类死亡的第四大危险因素[1]。由此可见,提升体力活动水平、促进体育锻炼迫在眉睫。科学的体育运动与锻炼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发挥全民健身对于健康的积极作用,促进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卫生服务模式[2]。《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也指出要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鼓励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实现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3]。而社区作为城市中最基本的单位,对于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树立健康观念、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医融合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国内学者围绕体医融合的制约因素和解决策略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大多是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对目前我国社区开展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的总结和分析。本文探寻了我国社区开展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总结了社区开展体医融合促进健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促进体医融合在社区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现报道如下。

1 社区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重要意义

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是借助社区医疗卫生部门在专业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作用,将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相结合,使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在疾病的预防、检测、治疗、康复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4]。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的构建在促进健康老龄化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提高社区公共健康治理水平。

1.1 促进社区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中明确指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原因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1.9%,由此可见,我国的老龄化水平日趋加深[5]。研究表明,老年人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6]。有数据显示,近年来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为了满足老年人对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但大多数老年人对于体育健身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科学锻炼的知识[7]。社区体医融合服务能够针对不同体质人群制定运动处方,实施运动检测,指导其进行科学的锻炼、提升身体素质,预防运动损伤,满足老年人健康运动的需求。对于慢性病以及亚健康老年人,社区体医融合服务可以积极指导此类人群进行运动康复,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与运动能力,提升社会参与感,从而增加幸福感。此外,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有利于及时跟踪老年人身体与运动状况,延缓衰老和减少老年病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是实现社区内部“健康老龄化”的主要手段[8]。

1.2 防治社区居民慢性病,减轻医疗负担 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健康有非常严重的危害[9]。《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受到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不断扩大,慢性病死亡人数也不断增加。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疾病与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高达80.7%[10]。慢性病患者多数存在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甚至部分患者需要终生服药,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沉重的医疗费用更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11]。运动是良医,运动不仅具有缓解多种慢性病的功效,还能降低多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每天运动可降低80%的心血管疾病风险、90%的2型糖尿病风险,并将癌症风险降低33%[12]。社区体医融合的服务项目可以有效利用社区医疗卫生与公共体育资源,积极指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增强自身体质、预防慢性病,降低发病率。社区医生依据居民身体状况与运动状况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针对疾病的相关健康指导、综合干预和治疗手段,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与大医院同等的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居民就诊治疗效率,有效防治社区居民慢性病,减轻居民医疗负担。

1.3 提高社区公共健康治理水平,培养居民健康理念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单位,社区公共健康治理是维护健康的首道防线。长期以来,我国社区公共健康治理能力薄弱,社区多注重健康管理,忽视健康治理,导致社区健康服务发展停滞不前[13]。我国社区开展的体医融合服务作为社区公共健康治理的创新服务形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居民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建立积极的健康文化和价值取向,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另外,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的探索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社区公共健康服务体系,从而提升社区公共健康治理水平。

2 社区开展体医融合服务的典型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是当前卫生服务的重心,是实现全民享有基本健康保证的基本途径[14]。全国政协委员胡扬认为,医疗卫生服务、每一项维护国民整体健康的政策措施最终都必须落实到社区,这使得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变为最适合“体医融合”推行的重要载体[15]。目前,我国的体医融合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各个地区积极探索推进,创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体医融合服务的新模式。本文通过搜集文献以及官方报道,对社区开展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进行总结与分析(见表1)。

表1 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的类型与特征Table 1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ed service modes of community sports medicine in China类型 典型代表 内容及形式 模式优点政企合作模式费 用低,效果显著社区体育俱乐部模式上海社区“体医融合”中心由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健康检测、运动方案制定、科学指导等专业服务注重过程性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武汉“江城健身e家”社区体育俱乐部与医疗卫生系统融合,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状况江苏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社区内进行体质监测与运动风险评估,并制定运动处方覆盖范围广

2.1 基于政企合作的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 政企合作推进社区体医融合建设,在减轻政府的财政和行政压力的同时有效提升社区健康服务的效率与管理能力。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开设的社区“体医融合”中心由政府提供场地,引进第三方企业——尚体健康科技负责运营管理。该中心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等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体育锻炼指导、慢性病运动干预等服务,为各地体医融合服务的探索提供借鉴,目前上海已建成17家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8]。

调查发现,基于政企合作的社区“体医融合”中心的特点主要有:(1)费用低。服务中心覆盖了周边1公里范围内55岁以上的老年人,对老年人采用会员制,99元/月,减轻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成本,覆盖范围广,累计服务人数众多。(2)市场参与。该模式通过政府与企业分工协助的方式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力地减轻了政府的行政与财政压力,且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健康服务的效率。(3)效果显著。“体医融合”中心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能够使社区医生时刻追踪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疾病,减少健康隐患;有数据显示大多数老年人坚持锻炼后,失眠、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得到明显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重视体育锻炼,从而提高生活质量[8]。

2.2 基于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 基于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是在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2013年武汉市构建新型城市社区科学健身服务综合体——“江城健身e家”,以政府为主导,立足社区,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在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基础上融入体质检测、健康风险评估、科学健身指导、健身服务等[16]。上海市杨浦区建立的运动小站在原有的公共健身场地中增加了医疗器材,形成了“1+2”社区体医模式,即配备1名全科医生和2名家庭健身指导员,定期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与健身指导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帮助居民培养主动健康的理念[17]。

基于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的特点有:(1)贯穿居民体育健身的全过程。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健身前对居民进行体质监测,评估运动风险;健身中,居民依据提前制定好的科学运动方案进行体育锻炼,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健身后,及时了解居民的身体变化,防止出现意外,使体育锻炼达到最好的效果。(2)专业化水平高。社区体育俱乐部为居民的体育健身提供了保障,提升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并逐步培养居民的科学健身意识,提高居民的健身素养和运动技能。(3)智慧化水平高。充分结合物联网技术与运动医学技术,提升体育俱乐部的科技化水平,使居民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快速获得根据自身身体素质制定的运动处方,了解更多的健身知识,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

2.3 基于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 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由社区医疗部门开设,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有效整合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和体育公共服务部门资源。近5年江苏在市、县、区逐步构建体质监测网络,每年可对30多万基层人员进行体质测定[18]。社区体质监测中心为居民提供体质健康测试资源和体检设施,对居民进行体质测试和跟踪监测,评定居民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分析居民身体成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运动健身。

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服务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得到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江苏省设立的社区体质监测中心以政府为主导,免费为城镇居民提供体检和运动能力评估,减轻居民经济压力,覆盖范围广。(2)数据来源真实可靠。通过切实可靠的身体数据使居民时刻了解自身身体的变化情况,为居民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居民体育锻炼的参与度。(3)构建的体质监测网络将个人医学检查和体质测试结果整合,方便建立完整的国民健康信息数据库,为国民体质数据的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3 我国开展社区体医融合的现实困境

3.1 体医融合理念认知不足 体医融合理念将体育与现代医学结合,运用体育锻炼提升医学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促进人们的良性健康发展。然而,在我国社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探索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体医融合理念认知不足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思想的禁锢,人们对于体育的印象依旧停留在体育技能的竞技性方面,而未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功效,进而导致人们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及时预防疾病的观念淡薄。在疾病产生时,人们普遍倾向于药物治疗等医学方式,并非运动训练等非医疗干预。另外,在现代运动康复学理念中,诸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常见的慢性病,如果可以针对患者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运动指导,患者的身体状况将会得到极大改善,然而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的治疗方法单一,体育运动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果[19]。

3.2 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社区体医融合服务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依托政府、街道办事处等行政部门,促进社区医疗卫生部门与体育部门的融合,为社区居民提供持续完整的服务。然而,目前我国社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导致地方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与公共体育等部门权责不明晰,人员任务分配不明确,严重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20]。社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呈现碎片化、封闭化管理,社区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社区公共健康治理更加重视,不断创新社区公共健康治理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21]。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的健康发展与公共健康治理息息相关,更需要社区内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明确不同管理主体的职能范围,并合理规划“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实现途径。

3.3 体医专业人才紧缺 体医专业人才是实施体医融合服务的关键,影响着我国体医融合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体医融合服务型人才既要掌握医学相关知识,更需要储备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属于贯通体育与医学领域的复合型人才。2016年全国“两会”提案数据指出,目前中国约有3.6万人具备康复治疗师资格,每10万人口中只有2.65名康复治疗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康复治疗师缺口较大,制约了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的发展[22]。据了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90%为二级、三级,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相应医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指导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进行体育健身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无法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健身需求[23]。由于体制的原因,健康服务行业与体育业隶属于不同行业部门的管理,体育和医疗服务业相对独立,在各系统内的流通缺乏灵活性[24]。另外,我国高校在培养体医人才方面具有局限性,在学生的课程结构安排中理论课程占大部分,实践课程较少,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高校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体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25]。

3.4 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社区体医融合服务平台是集居民体质健康监控、运动风险评估、科学运动与信息获取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将体育健身资源与医疗服务资源整合,是促进居民健康的途径。为了提升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的服务效率,需要不断更新监测设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设施的科学化和智慧化水平。当前,我国社区健康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居民运动健身信息与医疗信息没有实现整合,依旧为“碎片化”管理模式。我国数据健康档案中的信息数据如何贯通利用尚存在技术瓶颈,社区居民健康信息无法实现共享,社区医生无法对居民健康数据进行追踪,从而无法针对不同特点的个体进行准确评估并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另外,调研发现我国社区体医健康服务模式的管理运行能力普遍偏弱,包括社区体医健康服务在内的所有社区健康服务均尚未真正实现智能化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有模块化的管理系统,但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功能种类中并未有针对体医健康服务的模块设置,无法实现对居民健康数据的系统化、精细化处理及动态监测[26]。

3.5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在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社会事业,其服务需要多元社会力量的运行和发展,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市场以及不同的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27]。虽然我国诸多社区纷纷探索体医融合服务模式,但其本质依然是政府组织管理下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与公共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分配,尚未达成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共识[28]。首先,目前由于我国社区工作需要贯彻执行基层群众路线,社区开展的体医融合服务主要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在无形中忽略了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同时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行政和财政压力[29]。其次,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尚无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因此易造成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管理杂乱,从而降低其服务效率。

4 社区开展体医融合的发展路径

4.1 提升体医融合认知 人们对于体医融合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可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科学健身的重要意义,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科学健身的知识普及与宣传,营造全社会积极进行体育运动的氛围,改变人们的传统认知,帮助人们树立主动健康的观念,提高人们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同时,医疗卫生部门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医疗干预,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多元健康功能,将体育运动纳入医疗分级预防与治疗阶段,不断创新治疗方法,加大对医务人员制定运动处方、进行非医疗干预的培训,通过制定运动处方鼓励患者进行体育运动,促进疾病关口的前移,有效预防健康问题的发生,通过多元路径实现健康促进[30]。

4.2 建立社区体医融合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我国社区的管理机制是以政府为核心,在社区党组织带领下,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以及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决策、管理的基层社会体制[29]。目前,我国社区的治理正处于由传统的政府管制型社区管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因此,社区正在开展的体医融合应充分利用社区的多元主体协同进行顶层设计,并建立与此相应的运行机制,开展体医融合健康促进[31]。(1)首先,社区体医融合应该有基层政府或基层党组织牵头。当前,体育系统资源和医疗系统资源很难进行自发合作,需要由基层政府或党组织进行协调,如厦门开展的“政府部门-医院-社区-科研院所”四位一体模式,得益于各区政府的统一协调,体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建立了通畅的沟通合作机制;(2)其次,社区体医融合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同治理。在社区推广体医融合的健康服务模式,除体育和医疗主管部门外,还涉及财政、民政、残联等多个部门。上海的“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也正因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同治理,使得该模式日渐成熟并可复制推广。因此,在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同治理的框架下,建议成立体医融合的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该委员会应由地方政府与基层党组织主导,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卫生主管部门与体育主管部门成立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参与,并由财政、民政和残联等其他部门配合。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有(1)制订辖区内体医融合的发展规划、目标、政策和各部门的责权;(2)指导、协调、培训、督促和评价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的开展情况;(3)为社区体医融合搭建平台并提供经费保障。在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主导下,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体育组织等为主体实施开展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自身医疗资源,社区医生根据不同人群体质状况评估运动风险,制定运动处方;社区体育组织为居民的体育锻炼提供运动场所,组织与管理体育指导员,提升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居民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社区居委会负责组织与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体育组织的工作,保证社区体医融合工作的有序开展(见图1)。

图1 社区“体医融合”跨部门管理组织架构构想图Figure 1 Interdepartmental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and medical integratio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4.3 培养体医复合型人才 人才作为体医融合服务实践中的创造者与实施者,在服务实践中起关键作用。为了加强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模式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着重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1)从高校培养模式上来看,首先要改变原有的单一性教学模式,开设综合课程,培养综合型人才。在医学院,除了传授医学类知识之外,学生更要了解学习运动疗法、体育健康与保健等相关体育知识,加强社会实践,使医学生能够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让患者明白运动能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同样,体育院校也要重视体医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同时,要注重运动解剖、运动康复等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功能、代谢特点和训练原理,熟悉合理运动的利弊,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医学专业与体育专业的交叉融合。2020-11-07,中华医学会、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华运动康复教育学院成立大会,中华运动康复教育学院将搭建运动康复专业教育平台,打造运动康复人才的培训基地,有利于提升从事运动康复人员的专业素养,促进运动康复理论和技术的繁荣进步,将为全体中国人健康做出新贡献[32]。(2)加强体医融合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全科医生、社区家庭医生制定运动处方的能力,对现有的医疗和体育工作人员进行体医融合交叉培训,增加体医融合的人员力量[33]。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于2017年至今分别在北京体育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共举办了八期运动处方师培训班,培训从运动处方概述、健康评价、风险评估、处方制定、损伤防护等方面,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地讲授运动处方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方法,提高了学员的专业水平[34]。

4.4 构建社区大数据体医融合服务平台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显著增加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同时也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把互联网大数据融进健康医疗的全过程,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2]。首先,建立医疗服务与公共体育大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包括5个方面:自身身体数据信息;所属社区体育场馆、体育健身器材信息;慢性病数据信息;社区卫生与体育人员信息;全民健身信息。社区医生及服务人员能够通过大数据库及时掌握居民身体状况,根据居民健康档案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在居民锻炼过程中对运动处方做出及时的调整与更新[35]。其次,创建社区体医融合服务APP,集健康数据管理与预约健康服务为一体,居民登录账号即可全面查看自己的健康信息,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预约社区健康服务,比如体质监测、运动康复等服务,帮助居民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提升我国社区体医健康服务的管理运行能力。最后,将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社会专业体育指导员整合纳入社区大数据体医融合服务平台,体医专业人士可经过注册和筛选,成为平台专业的运动陪护员,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平台预约体医指导人员,保障居民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与规范性,通过这种形式缓解医疗与体育资源紧缺的现状,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指导,真正发挥体育锻炼治未病的作用[36]。

4.5 调动不同社会力量促进社区体医融合 调动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建立不同利益主体长效合作机制,有利于社区体医健康服务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多方共赢,加快社区健康服务发展的进程。首先,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与组织力,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及人民团体参与社区体医融合的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团结协作,从而提升服务效率。其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简政放权,发挥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引导与保障作用,通过颁布相关法规,明确各主体间的职责与权利,实现多方共赢,提升社区服务质量。2020年6月上海区校联动项目“社区健康师”通过调动高校、社会组织及体医领域专业人才等不同社会力量的参与,为社区中老年人、运动爱好者等群体提供运动营养、科学健身、运动康复服务,实现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合作共赢,共同促进社区体医融合[37]。最后,激发市场与社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服务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比如供求关系、价格等规律,不断创新服务形式,例如采取政企合作、委托经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通过不同社会力量开展体质监测、运动健身等服务,使体医融合服务真正融入社区,提高社区体医融合资源供给的质量,使社区医疗与体育部门资源有效流通,进而提高社区体医融合服务水平。

5 小结

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服务的实践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推动我国体医融合进程的重要环节。我国很多地区对体医融合服务模式进行了探索,目前形成了基于政企合作、社区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等三种类型服务模式。然而,社区体医融合服务仍然存在体医融合理念认识不足、社区缺乏长效合作机制、人才紧缺、平台建设滞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问题,还需要采取措施提升体医融合认知、建立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调动社会力量促进社区体医融合,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贡献:王一杰进行论文的设计和撰写;王世强负责论文整体的监督和管理;李丹负责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胥祉涵负责图表的制作和论文的修改;王少堃负责文字的审核和校对。

本文无利益冲突。

[1]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EB/OL].(2020-12-04)[2021-01-26].https:///zh/.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1-01-26].http:///xinwen/2016-10/25/content_.htm.

[3]国家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EB/OL].(2019-07-15)[2021-01-26].http:///zhengce/content/2019-07/15/content_.htm.

[4]宣海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 “体医结合” 问题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10.3969/ H into the problem of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 and medicine” in the community sport of cities in China[J].J Pla Inst Phys Educ,2007,26(1)::10.3969/

[5]国家统计局.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EB/OL].(2019-08-22)[2021-01-26].http:///xinwen/2019-08/22/content_.htm.

[6]戴志鹏,马卫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动向研究——基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10.3969/ Z P,MA W P.Trends in physical exercise for seniors in an ageing society—a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home-based service for elderly people[J].J Nanjing Inst Phys Educ:Soc Sci,2017,31(1)::10.3969/

[7]陈丽妹.基于 “健康中国2030” 视角下的福建省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现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3)::10.3969/ L M.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in the urban community of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ealthy China 2030”[J].J Guangzhou Sport Univ,2018,38(3)::10.3969/

[8]陈佩杰:加快社区老年人“体医融合”中心建设[EB/OL].(2020-05-26)[2021-01-26].http:///n1/2020/0526/c-.html.

[9]唐金华.中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及危险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10.3969/

[10]国务院.《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EB/OL].(2020-12-23)[2021-01-26].http:///xcs/s3574//

[11]于洗河,李涛,王沫迪.分级诊疗背景下吉林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费用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7,36(9)::10.7664/CHE.YU X H,LI T,WANG M D.Study on the chronic diseases curative care expenditure in Jil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 care grading system[J].Chin Heal Econ,2017,36(9)::10.7664/CHE.

[12]ANDERSON E,DURSTINE J activity,exercise,and chronic diseases:a brief review[J].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2019,1(1):3-10.DOI:10.1016/

[13]严晓,刘霞.探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路向选择[J].兰 州 学 刊,2009(12)::10.3969/ X,LIU X.A realistic approach for the emergency public health crisis governance[J].Lanzhou Acad J,2009(12)::10.3969/

[14]刘青,陈维云,林小志,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设备配置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10.3969/ Q,CHEN W Y,LIN X Z,et analysis and policy proposal on facility instru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J].Chin Gen Pract,2011,14(34)::10.3969/

[15]新华网.胡扬委员:将“体医融合”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EB/OL].(2020-05-27)[2021-01-26].http:///health/2020-05/27/c_.htm.

[16]徐文琦,陈林祥.构建武汉市社区科学健身服务综合体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6)::10.3969/ W Q,CHEN L of integrated com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scientific fitness in Wuhan[J].J Wuhan Inst Phys Educ,2015,49(6)::10.3969/

[17]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聚焦全民健康 着力打造“体育生活化”社区[EB/OL].(2020-10-19)[2021-01-26].https:///shypq/xwzx-jzdt//.html.

[18]江苏探索“健身和健康融合发展”新路径[EB/OL].(2019-12-16)[2021-01-26].http:///tyxw//t16_.shtml.

[19]龙佳怀,刘玉.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科学,2017,37(6):91-96,后插1.DOI:10./j.css..LONG J H,LIU Y.The isness and oughtness of nation fit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J].China Sport Sci,2017,37(6):91-96,后插1.DOI:10./j.css..

[20]隋梦芸,叶迎风,苏锦英,等.国内外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医学与社会,2020,33(4)::10./ M Y,YE Y F,SU J Y,et al.Study on health management model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y[J].Med Soc,2020,33(4)::10./

[21]姜胜辉.标准化治理: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21(5)::10./ S governance:a new model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J].J Party Sch Tianjin Comm CPC,2019,21(5)::10./

[22]余清,秦学林.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中心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8,39(6):24-30.YU Q,QIN X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medical cent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 and medicine integration[J].Sports Sci,2018,39(6):24-30.

[23]叶春明,于守娟,杨清杰.“体医结合”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1):7-10,53.DOI:10.3969/ C M,YU S J,YANG Q J.Modes and strategies of “physicalmedical integration” talents training[J].Sports Cult Guid,2019(1):7-10,53.DOI:10.3969/

[24]冯振伟,王先亮.基于共生理论的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融合共生路径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5):1-7.FENG Z W,WANG X and symbiosis path construction of sport and medical service industry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J].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2018,34(5):1-7.

[25]国英男,张玉兰,房璐,等.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15-16.

[26]戴红磊,苏光颖.我国社区体医健康服务模式困境及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0(3): H L,SU G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service model of community sports and medical health in China[J].Sports Culture Guide,2020(3):62-66.

[27]刘芷含.社会力量参与改进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递送的逻辑与机制——以大学生群体为例[J].兰州学刊,2019(12): Z H.The logic and mechanism of involving non-governmental forces in improving China's systems of medical insurance and medical service delivery——college students as an example[J].Lanzhou Academic Journal,2019(12):187-197.

[28]张天尧,谢婷.公共卫生视角下健康社区治理模式探析:以新冠肺炎社区防疫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0,35(10)::10.3969/ T Y,XIE of healthy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epidemic prevention for COVID-19[J].Modern Urban Research,2020,35(10)::10.3969/

[29]边防,吕斌.转型期中国城市多元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研 究[J]. 城市规划,2019,43(11)::10./ F,LYU and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of Chinese cities in transitional period[J].City Planning Review,2019,43(11)::10./cpra.

[30]冯振伟,韩磊磊.融合·互惠·共生:体育与医疗卫生共生机制及路径探寻[J].体育科学,2019,39(1)::10./j.css..

[31]刘海平,汪洪波. “大健康”视域下中国城市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6)::10./ H P,WANG 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alth promotion service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al care in urban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health[J].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2020,32(6)::10./

[32]人民网.践行体医融合助力健康中国 中华运动康复教育学院正式成立[EB/OL].(2020-11-09)[2021-01-26].http:///n1/2020/1109/c-.html.

[33]王世强,吕万刚.“健康中国”背景下慢性病防治的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探索[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10)::10./

[34]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关于举办第八期运动处方师培训班的通知[EB/OL].(2019-06-25)[2021-01-26].https:///a/_.

[35]马妮.健康中国理念下体医融合健康服务平台构建研究[C]//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8:315-316.

[36]李思娴,邓嵘.体医融合视角下慢性病移动医疗设计策略研 究[J].包装 工 程,2020,41(12)::10./ S X,DENG R.Design strategy of mobile medical service for chronic disea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J].Packaging Engineering,2020,41(12)::10./

[37]上海区校联动项目“社区健康师”在杨浦滨江启动[EB/OL].(2020-06-10)[2021-01-26].http:///n1/2020/0610/c-.html.

【编者按】据统计,我国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亚健康人群占总人群的70%左右,导致死亡的比例占总死亡人数的87%,如此庞大的人群单靠临床药物治疗和简单康复训练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美国运动医学会前主席、印第安纳大学教授詹姆斯·斯金纳曾说:“对于很多慢性病来说,合理运动就是最好的药物”。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完善全面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而社区作为体医融合建设工作的关键一环,既是体医融合的落脚点也是着力点。本期“新视角”栏目立足于“体医融合”热点问题,对我国社区体医融合实践情况、日本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服务存在的困境及日本如何经过不断改进形成的体医融合健康体系,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完善社区体医融合的路径和建议,从而促进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卫生服务模式,敬请关注!


文章来源:健康养生 网址: http://jkys.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3925.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服务业经济论文_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浅析——以洪雅·峨眉半山七里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为例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健康养生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